当前位置: 首页 > 西安印象 > 西安百科
西安百科

西安百科

西安历史轨迹 

  中华文明的摇篮在黄河流域,而黄河文明的摇篮是在渭河流域。从中国神话传说来看,经考古发掘证实,西安是华夏古文明最重要、最集中的发源地之一。
  在数十万年前,西安地区就诞生了蓝田人和大荔人文化和半坡文化。
  随后,从奴隶制社会鼎盛时期的西周开始,经历了秦、西汉、新、东汉(献帝初)、西晋(愍帝)、前赵、前秦、后秦、西魏、北周、隋,直至封建社会的顶峰时代唐朝,一直是各王朝的都城,而且,还作过赤眉、绿 林、大齐(黄巢)、大顺(李自成)等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政权的都城。
  唐之后,政权迭变,西安属于郡、府级建制-京兆府(郡)辖区;元代,改京兆府为安西路,随后又改安西路为奉元路。
  明朝洪武二年(公元1369年)废奉元路设立西安府。
  1928年,西安首次设市;1948年西安由省辖市改为国民政府行政院辖市。
  1949年5月20日,西安解放;1954年立西安为陕西省省会,并在新中国的带领下迈向美好的明天。

文化地理


  眉户 
  地区:西安 
  分类:形成了东路(盛行于华阴、华县)和西路(盛行于眉县、户县)两种 
  特点:唱腔委婉细腻,旋律动听优美。
  
  秦腔 
  又称:乱弹 
  地区:陕西 
  角色分类:旦(老旦、正旦、小旦、花旦、武旦、媒旦)、生(老生、须生、小生)、净(大净、毛净)、丑等十几种
  特点:唱腔音色慷慨、高亢、激昂,宽音大嗓,显得格外豪放。
  传说:相传当年唐玄宗李隆基爱听戏。他专门设立了培养戏曲人才的梨园,这些人既能够演唱宫廷的大雅戏曲,也可以演唱民间流行的小调。其后,梨园的著名乐师李龟年创作了《秦王破阵乐》,被简称为了秦王腔,之 后慢慢称为了“秦腔”。
  发展历程:秦腔经过诞生于初步发展,之后慢慢向陕西周边地区流传,并与当地的文化风俗相结合,衍生出了新的曲艺形式。秦腔向东发展,在山西成为晋剧,在河南成为了豫剧,在河北成为了梆子;秦腔向西发展,流 传入川,形成了四川梆子。

  碗碗腔 
  又称:华剧
  地区:陕西东部、陕北、陕南以及晋西南
  特点:以小铜碗作为领奏乐器,声音细腻、悠扬,旋律飘撒、悠长,在月琴、板胡、二弦、胡琴、唢呐等其他乐器的配奏下,特点更加鲜明。
  剧目:现存剧目丰富,传统戏有《春秋配》、《蝴蝶媒》、《金碗钗》等;现代剧有《红色娘子军》等。

西安民俗乡情


关中十大怪

 

  一、房子一边盖;二、秦腔大戏吼起来;三、有了辣子不用菜;四、碗盆分不开;五、凳子不坐蹲起来;六、手帕头上戴;七、面条象裤带;八、锅盔象锅盖;九、姑娘不嫁外;十、婆娘上树比猴快。
  上面是对关中地区民俗的歌谣式说法,的的确确反映出了关中的民俗风情。
  一边盖的房子当地常称为单背房或厢房,这样盖房能够有利地集中阳光。
  过去的陕西沟壑交错,地广人稀,这样的环境养成了陕西人嗓门大的习惯,这样唱起来的戏,在其他兄弟省份看来岂不就和“吼”一样。
  陕西人也能吃辣子,丝毫不逊色于四川人和湖南人。陕西人那直爽、憨厚的性格也使得他们吃上并不讲究。因此,一盘辣子都能让陕西人当菜吃。
  碗盆分不开的原因可以追溯到陕西的历史初期,人们与自然斗争、耕种,于是造就出了陕西人的好胃口,盛饭都得用“盆”。
  “凳子不坐蹲起来”,这可是陕西关中人的一大特色,世界上都少见这种民俗;即便给他们凳子,他们也会蹲在上面。
乡下走亲戚的妇女通常都会头顶一手帕,不论什么时候,这样可以保暖、防尘,也可能是妇女爱美,渐渐地就形成了一种风俗。
  陕西的面条不仅长,而且宽。面,筋道,耐嚼,而且还越嚼越香。
  锅盔由来已久,耐嚼,体现出了陕西人豪迈的性格。
  陕西人一向不喜将自家女子嫁入外乡。这或许与陕西的环境有关,八百里秦川地处内陆,活不旺、也饿不死,造就了陕西人这种习俗。
  关中是个盛产水果的地方。但采摘这些水果又无先进的设备,只有用竹竿打,打不到只好人上树了。男子汉是不愿干这活的。妇人们就责无旁贷的当此重任了。因此就有了"婆娘上树比猴快"的说法。

西安民间艺术


秦腔脸谱
 

  产地:西安地区
  特点:以秦腔戏剧中人物脸谱为模版,色彩运用得当,讲究红脸表忠、黑脸表直、粉脸表奸等特点;地区民族风味十足,非常具有地域风貌。

碑林碑石拓片
 

  产地:西安
  特点:如实再现了西安碑林中众多名家的笔迹,如颜真卿的《唐多宝塔感应碑》、柳公权的《唐玄秘塔碑》等。